为深入推进我院综合素质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修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工作机构
我校成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实施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第二课堂成绩单的领导统筹。办公室设于学工部,具体负责实施、推进和考核等工作的协调指导。各系是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实施单位,负责本系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规划实施、审核及报送等工作。
二.总体要求
(一)实施意义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顺应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帮助青年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获得社会认可的有效举措,也是提升实践育人工作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的有效抓手。借鉴“第一课堂”工作模式和内在机理,将第二课堂工作和活动课程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可量化,从而服务大学中心工作、响应社会实际需求,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一整套工作体系和制度。
(二)实施原则
1.明确定位。坚持立德树人,将第二课堂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推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互动互补、相互促进。
2.打造引擎。以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牵动新形势下大学实践育人工作创新,统一认识,全力推动。
3.注重实效。本着实事求是、便于操作、易于推广的原则,在工作设计中重科学实用、重用户体验、不贪大求全。
(三)实施目标
通过客观记录、有效认证、科学评价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和成果,使“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三.工作内容
(一)功能定位
“第二课堂成绩单”具有“客观记录、科学评价、促进成长、服务大局、融入社会”五方面功能。
1.客观记录。通过设置覆盖面广、内容模块全的课程体系,真实、客观地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项课外活动、从事团学工作等情况和取得的成绩。
2.科学评价。通过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能力表现进行专业化的准确评价,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身优势、弥补自身不足。
3.促进成长。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反馈,激励学生广泛参与各类活动,促进能力素质均衡发展,提升社会竞争力。
4.服务大局。全面促进实践育人工作开展,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对大数据进行分析,为学校党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融入社会。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提供科学参考,搭建学生、学校、社会之间的有效衔接平台。
(二)工作内容
“第二课堂成绩单”主要包括“4+1”的一揽子制度安排,4个体系即“课程项目体系、记录评价体系、数据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1个产品即“第二课堂成绩单”。主要是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引导学生坚持学业为主的同时,针对学习就业创业、创新创造实践、身体心理情感、志愿公益服务和社会工作参与等普遍需求,通过对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等进行整体设计,探索规范化、课程化、制度化的工作模式,形成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工作机制。
1.课程项目体系。课程项目体系是“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实施基础,设计上基于新形势下实践育人的重点工作任务和职责,本质上是对第二课堂的分类整合和体系构建。项目设置根据活动形式不同,分为“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职场素质”、“创新创业素质”五大模块。
2.记录评价体系。记录评价体系是“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实施核心,主要针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建立系统的记录、审核、评价机制。以科学的量化标准为依据,包括七个层面的评价方式。
(1)级别评价:学生参与的第二课堂活动或项目属国家级、省部级、校级、院级及班团支部级等。
(2)学时评价: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公益活动或技能培训等第二课堂活动或项目经相关部门认证后的学时,一般以小时为单位计时。
(3)学分评价: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或项目经学校教学计划或相关文件认定获得的相应学分,一般用数字表示。
(4)奖项评价: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或项目获得的等级类的成绩,一般用一/二/三等奖表示。
(5)角色评价: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或项目所承担的任务分工,一般分为组织者、参与者两种角色。
(6)荣誉评价: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或项目获得的荣誉称号,如各类“优秀个人”评选。
(7)客观记录:通过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或项目情况进行客观、全面、真实的记录来给予评价。一般用于不易直接评价的第二课堂活动或项目。
3.数据管理体系。网络数据管理系统是“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实施手段,是记录、评价、审核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情况的主要工作平台,我院运用“口袋校园”平台系统,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模块划分、信息发布、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价,可对发起第二课堂活动的团学组织进行管理、监督、考核和评价,可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记录、评价和认证,还可对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数据进行收集挖掘和统计分析,并自动生成第二课堂成绩单,协同第一课堂,大力推进个性化培养,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育人成效。
4.工作运行体系。运行体系是“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实施保障,通过横向沟通、纵向分工,建立“事前规范、事中监督、事后审查”的完整工作闭环。
(1)有制度: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制度规范和操作细则,做到有章可循、有序开展。
(2)有人员:通过在院系、学生组织设立专门负责人的方式,明确各层级的职责分工,并进行专门的业务能力和系统操作培训,建立运转有力的工作队伍。
(3)有机制:规范课程的发布审核流程,坚持“谁发布,谁登记,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记录、审核、评价、反馈、申诉的各个环节,做到便捷、透明、公平、公开。
5.“第二课堂成绩单”产品。最终为学生形成一张“第二课堂成绩单”是工作的目标所在。成绩单的设计坚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调客观性、价值性、简便性,对学生在第二课堂的表现进行权威认证,对学生表现出的综合能力素质进行全面反映。
(1)统一名称:成绩单名称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
(2)规范要素:主要包括学生基本信息、项目类别、项目名称、项目时间、项目属性或级别、项目评价、项目认证等七个方面。
(3)注重使用:面向校内外,多渠道加强“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内容宣传、理念传播、用途推广,提高学生的应用率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度。
(三)认定要求
1.学生必须获得100个素质教育学分方可毕业,其中“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各模块分值不能少于30个素质教育学分;“身心素质”模块分值不能少于20个素质教育学分;“创新创业素质”模块分值不能少于10个素质教育学分;“职场素质”模块分值不能少于10个素质教育学分。
2.特定人群类活动(如团学干部培训、工院论坛、竞赛获奖等)积分,由学生在PU系统线上申请,提交材料,审核发放。学生自愿参与类活动(如校园歌手大赛、体操比赛、大运会开幕式等)积分,由PU系统自动给予。每年5月、11月PU系统实践学时申请功能开放,6月、12月公布审核结果。
3.第二课堂成绩单在第五学期开学后两周内提交至教务处。第一学年第二课堂成绩单累计积分不低于70学分;第五学期五大素质教育模块总分累积不低于100学分。
4.学生因特殊原因未完成最低素质教育分要求的,按照“差多少补多少”的原则,可在第六学期进行补修。学生在毕业前仍未获得100个素质学分或各单项未满足最低相应要求的,不能准予毕业(2018级正式施行)。
5.凡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以违纪论处;两次以上(含两次)弄虚作假的,以作弊论处,第二课堂成绩以零分计,并依据《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的相关规定予以处分(2018级正式施行)。
6.如学生出现转专业、留级等学籍变动,相应审核工作由异动后所在系负责。
四.推进步骤
(一)启动准备(2018年3月至2018年6月):总结调研成果,召开培训会,在2017级学生中试行。
(二)中期总结(2018年7月):开展“第二课堂成绩单”理论研究,梳理典型做法;召开工作阶段性总结推进会,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改进和深化。
(三)推进实施(2018年9月):在2018级新生推行实施,并将素质教育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第二课堂是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模块,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大学实践育人工作的重点项目,是实践育人工作开展的重要抓手。学校成立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各院系要参照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机构,指定专人负责实施,扎实推进。
(二)稳步实施,持续推进。推行 “第二课堂成绩单”牵涉面宽,工作要求高,各基层单位要按照“统一部署、逐步实施、分层管理、持续推进”的原则,积极做好各项工作,争取覆盖全部第二课堂工作,促使系统使用和日常工作紧密结合,提高实践育人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三)明确责任,强化管理。“第二课堂成绩单”是对学生大学期间成长经历的客观记载,各基层单位及相关负责人要对活动发布内容严格审核,活动实施过程严格监督,记录结果如实登记。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坚持“谁发布,谁登记,谁负责”的原则,确保记录全面、真实、有效。
学工部
二〇一八年三月